发表时间: 2018-10-25 00:00:00
作者: 上海钧柯实业有限公司
浏览:
上海歌舞团创排的《朱鹮》在2015年末迎来第100场演出。一出原创舞剧能在一年多内演出100场,并在海内外引发关注,十分难得。然而取得这样的成绩,领衔主演、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朱洁静并没感到特别惊讶。不单是因为这出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作品传递着人类共同的情感,更是因为作品诞生之初至今,主创团队反复寻找着适合表达它的语汇,使之区别于“天鹅”“孔雀”等经典舞蹈形象立于舞台之上。经历过从舞台到电视荧屏而又回归的历程,出演《朱鹮》也让朱洁静更加坚定:“在艺人和艺术家之间,我选择后者。”
《朱鹮》是朱洁静领衔的第9部作品。作为艺术总监助理,她也参与到该剧的动作设计之中,每天都要设计10个动作来不断探索。“.初看到朱鹮的影像,觉得她胖胖的,甚至有点丑。”面对这种珍稀动物,在创作中她和编舞老师一度感到棘手。而在实地的观察中,她逐渐发现,没有孔雀的美貌,没有天鹅的优雅,可朱鹮却在敏感脆弱的外表下,有着坚毅的一面:一旦伴侣死去,自己也不愿独活的坚毅品格。深刻的体悟让她对这个动物的角色有了更多的感触,.终和其他主创一起,完成了涉、栖、翔等一系列动作,为朱鹮量身打造出不同于以往鸟类舞蹈表现的艺术语言。
谁都想不到,这个对舞蹈已有相当创作和领悟的青年舞者,在几年前排演《天边的红云》时,却险些被要求换角。爱美的年纪,又从事着一份表现优雅与美的职业,每天却被要求在地上摸爬滚打,体验当年红军女战士的艰苦生涯。.初的几个月,她迷茫过,抗拒过,甚至在排练时常常把道具枪口错对着自己。然而,随着对那段历史的深入了解,她愈发进入角色,越让她懂得了红军女战士这群同样鲜活的生命。
褪去了华服美饰,卸下了“偶像包袱”,她成了舞台上.浓重的一抹血色之云。回头看,“云”成了她艺术生涯的.钟爱、帮助.大的角色之一———舞蹈在表现美之外,更重要的是表现真实。
“一天不练功,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功,老师知道;三天不练功,台下的观众就都知道了。”而立之年的朱洁静深知,只有对自己“够狠”,才能尽可能让自己的舞台生命更长,把.好的状态呈献给观众。
朱洁静对自己“狠”的可不止练功。2013年,朱洁静顶着质疑和不解参加电视舞蹈选秀。她说,过去在歌舞团,无论是团.还是专家,哪怕是台下的观众,都对演员十分爱护和宽容,听到的是掌声,鲜有直接的批评,而选秀舞台则更加残酷。带着“接受所有人的评判”的想法,她在节目中经历了激烈的竞争一路挺进四强。收获了更多人关注,有了商业上的机会之后,她却选择回归上海歌舞团,回归属于专业舞者的天地。“像《朱鹮》这样的剧目,一年100场的传播效果可能都不如电视上的几分钟。然而电视这个传播平台,不是衡量演员好坏和未来发展的标准,而是引导普通观众了解欣赏舞蹈艺术的平台。”回想起当时的选择,朱洁静说.打动她的是自己的导师、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的那句话:“在外面过瘾了吗,过瘾就回家吧。”16岁进团,她的荣光与汗水,都有上海歌舞团的见证。朱洁静说:“正是这样一个平台给了我所有的荣誉,见证了我的舞台成长,我也要将自己.好的青春年华全部交给舞台,交给歌舞团,交给上海这座城市。”